首页

叶子女王足j视频

时间:2025-05-28 08:38:50 作者:文化中国行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从“川渝样板”到“世界舞台” 浏览量:33304

  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吸引法国策展人驻足,当洪崖洞的璀璨灯火点亮境外旅行团的“打卡清单”,一条“走廊”正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窗口。

  三年前,一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在川渝大地上埋下一颗文旅融合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生根发芽,绽放出兼具“中国味、巴蜀韵、国际范”的文旅之花。

  2024年,川渝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举办川剧节等活动168场次,实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两地多次入选全国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前十。

  机制破题、项目共建、品牌“破圈”……川渝正以实际行动,将巴蜀文化的“基因链”编织成世界舞台的“聚光灯”,让这条“走廊”成为愈发清晰的“中国坐标”。

  机制破题——

  “地理相邻”变“制度相亲”

  文旅融合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与政策的支持。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2018年,由重庆市川剧院创作的川剧《江姐》,在坚守戏曲美学特征基础上,探索传统戏曲的当代演绎,首演便大获成功,不仅摘得第17届文华大奖,还入选国家“百年百部”创作计划,深受无数人喜爱。

  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川渝地区共同的文化名片。2024年,这张名片穿上“护身符”——全国首个省际协同立法《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出台。

  《条例》规定,两地要联合建立川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川渝川剧名家库和常备剧目、曲目、演出资源库等,通过定期联合举办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联合办学等方式,着力推动川渝协同开展川剧保护传承。这既回应了川剧从业者多年的期盼,也鼓励更多人加入到宣传普及川剧知识的行列。

  “川剧传承保护振兴迈入了法治化新阶段。”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看来,《条例》的出台营造出有利于川剧“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的大环境。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认为,《条例》也激励川剧从业者们去思考,接下来如何在有法可依的环境里作出更多创作和贡献。

  而这,亦是川渝两地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在破除行政壁垒上,资阳大足文旅融合示范区成为典型案例。2022年,《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两地依托文化、旅游、交通等优势资源,协同发展成果显著,成为支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强力引擎。

  在该方案引领下,两地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成渝中线高铁建设稳步推进;石刻文创园等文旅项目加速落地;“资足常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资大石刻(窟)文物主题游径线路的发布,更是以石窟艺术串联起两地文化,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此外,在公共服务领域,“川渝通办”让文旅审批流程大幅提速,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阅读一卡通”更是实现了125家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真正做到了公共服务跨区域“零障碍”,为两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这些机制创新举措,让川渝从“地理相邻”走向“制度相亲”,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项目共建——

  千年遗产“长出”时代新枝

  文化遗产是文旅发展的根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让千年遗产“长出”时代新枝。

  联合申遗就是其中之一。“区域性的、体系性的、系统性的文化遗产的联合申遗,可以更好地带动区域性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同时能够将其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复旦大学专家杜晓帆对川渝联合申遗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记者了解到,川渝联合推进白鹤梁题刻、川渝宋元山城体系、蜀道(重庆段)等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宋元山城遗址考古方面,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在2024年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约80米长的古地道,首次发现钓鱼城环城的城门;忠县皇华城发现了忠州最早的书院——宏文书院的遗址,以及工字殿、碑石亭等建筑遗存的出土。四川境内的云顶城、神臂城、武胜城等部分山城的考古发掘也有一定进展,为联合申遗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则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新场景。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中,川渝两地分别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一本账”,实施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皮洛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工程,推进白帝城大遗址保护、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项目。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实施三峡大遗址考古20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5000余件(套),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等项目,为长江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多考古实证。

  此外,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建设也在持续推进,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文旅地标。自去年发布成渝古道6条主题旅游线路后,今年1月,两地又新推出2日游“双昌CP”旅游线路(荣昌-隆昌),整合两地古镇、石刻、自然景观等资源,并启动成渝古道主题宣传季活动,为两地文旅资源的深度融合牵线搭桥。

  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展,是川渝两地共同书写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时代答卷。这些“活化土壤”中孕育的,不仅是可感知的文化景观,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鲜活样本。

  品牌“破圈”——

  巴蜀符号“C位”出道

  当川渝两地的文化基因与创新表达碰撞,巴蜀符号正以“C位”实现品牌“破圈”,闪耀世界舞台。

  两地推出“宽洪大量”(洪崖洞+宽窄巷子)“资足常乐”(资阳+大足)等跨区域文旅品牌,以趣味化表达串联双城地标,在社交平台引发“双城打卡”热潮;推出70余条世界遗产主题线路,覆盖蜀道、石窟、古镇等特色节点,形成“行走的文化长廊”。

  夜幕下的自贡彩灯大世界更是惊艳。巨型恐龙在光影“丛林”中若隐若现,30米高的“生命之树”扎根釜溪河畔,万千灯珠闪烁……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各类主题灯组独具匠心,将千年灯彩技艺化作触手可及的璀璨。

  这背后,是川渝携手培育出超千个“成渝文旅新地标”的显著成果,如今,自贡彩灯大世界、重庆来福士“城市会客厅”等,已成为境内外旅行团必选景点;交通联动更让品牌辐射力倍增。截至2024年底,两地开行500余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专列,实现川渝两地互游,还特别推出“重庆号”至东北等地的跨区域旅游专列,进一步打响巴蜀文旅招牌。

  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成为品牌“破圈”关键。川渝两地联合举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推出联名产品并开展品牌推介,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川渝文化交流的“保留节目”,“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已连续举办5届,活动引入国际顶级剧目、剧团和顶尖导演,为成渝两地构建全球性的戏剧文化交流平台,将川剧等巴蜀特色文化带向世界。

  这些品牌和项目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让巴蜀文化以更具“国际范”的姿态走向世界。2024年,川渝互访游客破亿,两地多次入选全国入境游热门目的地前十,正是巴蜀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

  着眼未来,这条“走廊”将如何继续发挥作用?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表示,两地计划联合举办第二十届群星奖决赛、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等重磅活动,提升人民群众文旅高品质生活内涵;加强成渝双核联动,建立川渝入境旅游协同机制,推出成渝双核国际化旅游线路、长江三峡旅游等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品牌建设,既是对千年文脉的当代诠释,也是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川渝正以“品牌共生”为路径,向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加速迈进,让巴蜀文化的“辐射势能”转化为全球文旅市场的“中国吸引力”。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社科院发布《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

近20年来,减轻基层负担、夯实基层干部队伍,成为浙江各地一项重要工作。在瑞安,机关干部下沉基层站所等做法,开创了全国先例。2020年,瑞安还开展了县乡权责重构改革,推动资源保障下倾、办理事权下放。近5年间,瑞安市级部门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数量累计减少27.5%。

安徽黄山:微短剧+文旅“种草”徽州故事

北京今日晴暖在线最高温将达22℃ 夜间山区或迎小雨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推动人类文明的繁盛和进步,必须让不同类型文明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同放异彩,共同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追求和合共生,要建立“命运与共”意识,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法独善其身;要形成“天下一家”观念,每个国家和民族谋求自身发展,都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要弘扬“利己达人”精神,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神十八乘组出发带了啥?还有个小秘密要在太空揭晓

解说】一位恩师,一座门楼,串联起两院的缘分。吕宗力解释,这也表明,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两个校园,一脉相承。

海南多地暴雨红色预警 三市县发布停课通知

7月10日至11日,在国门下、呼伦湖畔、边境线上,来自内蒙古12个盟市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的12名青年代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讲述着卫国戍边、建设靓丽北疆的青春故事。

相关资讯
图书出版市场加速回暖,抖音电商每天售出图书超200万册

8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喻海松在会上表示,对于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的对象系“风倒、火烧、水毁或者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原因死亡或者严重毁损的”林木,是否构成犯罪,如何追究责任,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同认识。为统一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解释》坚持问题导向,对所涉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明确对盗伐此类林木的,在决定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裁量刑罚时,应当从严把握,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对滥伐此类林木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确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从宽处理。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确保相关案件处理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对盗伐、滥伐风倒、火烧、水毁或者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原因死亡或者严重毁损的林木的,不能与盗伐、滥伐正常生长的林木“一视同仁”,而应实事求是、体现区别对待,追究刑事责任应当严格控制,必要时可予以行政处理。(谢龙飞)

热门资讯